【主張】政治正確不該流於文字遊戲。

        作為一個喜愛看電影的人,我也時常觀看電影的頒獎典禮去挖掘好片。然而,在觀看這幾年的典禮與入圍片單時,我卻會在各種預測中看見「政治正確」的解讀,像是談論種族議題的電影更容易得獎;近期翻拍電影中幾乎都會強硬的加入黑人角色等等;而美國現任總統 Donald  Trump在選戰時曾發表過對於非法移民應加以限制甚至是築起美墨交界圍牆的政見,則被視為是反對政治正確的言論。而「政治正確」也不僅只出現在影視或政商圈中,凡是任何涉及我們對於一個特定族群的既定印象有負面影響時,是否應該改用中性詞彙避免觸及敏感議題或是造成別人不良情緒反應便成了是否政治正確的討論,比較生活化的例子像在台灣社會中近年來由各種志願團體所推動對於外國移民、生/心理病人甚至是非異性戀者等弱勢團體的「去汙名化」訴求
先不論政治正確在現代大眾眼光看來是帶有如何的態度,政治正確一詞最早出現在19世紀,原先是用來說明符合法律、大眾道德等規定的言論,演變到現代多是美國保守派用來抨擊自由派的用詞,若是不細究這個詞彙本身所帶有的褒貶,僅談論人的言行是否該合乎「政治正確」,就已經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和主張,在此我大致將這些想法以「言行是否應合乎政治正確?」分成「贊成派」和「反對派」。贊成方最中心的思想不外乎為在言論上使用中性詞彙是為弱勢族群去標籤化,若是憑著一些不好的既定印象去對待他們,會造成「自我應驗的預言」等等;而反對方則主張現今的社會已然「過度的政治正確」,反而壓迫到一般大眾的言論自由,且若在口語或文書上強硬的避開可能的負向詞彙會造成大眾的既定印象更加穩固,如同社心課堂上曾學過的白熊效應,以及因「政治正確」而做出的政策可能造成社會治安問題,如德國開放過多敘利亞難民進入國家造成民眾抗議或是過多墨西哥移民造成美國毒品氾濫等。這兩派的說法乍一聽各有觀點,仔細思量後卻讓我感到失望,因為兩方爭論不已的僅僅是在言論上的「中性」與否,卻沒有真正討論到如何改善弱勢族群的困境,贊成方雖有意識到問題,但僅將解決方式設定在言論控制上,只要有人發表「政治不正確」的言論就會被輿論強力抨擊,這可能造成原來沒有關注議題甚至有點不滿這樣風氣的人們開始偏向反對方,更何況部分的人只是政治正確的表現出他們的歧視。而反對方攻擊贊成方的論點雖有指出過度追求政治正確而忽略民生基礎民意的問題,但部分激進的言論經常表現出來歧視甚至還自認為有理,根本性的無視了國內甚至全球存在的族群問題。
因此,我的主張是政治正確議題不該淪為社會上地位較高的人用來展示自己教養或是重視基礎民生所玩的文字遊戲,真正反對歧視應該由觀念做起,失言不該罪該萬死,但也不該肆無忌憚的輕視別人,我鄭重的盼望,能夠看到社會是往這樣的方向進步。


參考資料:

留言